9月6日,Nature在线发表了一篇RNA剪切机制的结构生物学文章,基于冷冻电镜解析了酵母剪切体E复合体的结构,其中也揭示了长外显子反向拼接形成环状RNA的机制[1]。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校区Rui Zhao博士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Zhenghong Zhou博士。
剪切体不同阶段的结构绝大部分都已获得解析,但最早期的E复合体的结构还是一个空白。本文通过冷冻电镜解析了酵母剪切体E复合体结构,解决了RNA剪切作用循环中最早一步的结构生物学机制问题。
RNA剪切过程是一个多步骤复杂的过程,按形成时间先后,包括E,A,pre-B,B,Bact,B*,C,C*,P和ILS等复合体形式。大部分复合体形式的结构都已解析,但最早阶段的E复合体结构还不是很清楚。关于E复合体结合并识别外显子和内含子的机制,存在两种模型:Intron definition(E复合体先在内含子上组装形成)和Exon definition(E复合体先在外显子上组装形成)。酵母中支持Intron definition模型的证据较多,但Exon definition模型只有一些佐证信息。本文作者解析的酵母E复合体表明该复合体可以在内含子区组装形成,也可以在外显子上组装,表明上述的两种模型都是合理的。作者还结合已知的A复合体和pre-B复合体的结构,构建了Intron definition模型和Exon definition下pre-mRNA剪切的作用模型。值得一提的是,作者还基于这一结构分析了长外显子circRNA的形成机制,外显子足够长的情况下,EDC复合体可以介导pre-mRNA内部反向剪切,最终形成circRNA。
图1 剪切体E复合体介导pre-mRNA和circRNA剪切的机制([1])
参考文献
1. Li, X., et al., A unified mechanism for intron and exon definition and back-splicing. Nature, 2019.